圍繞三“新”發展建筑業新質生產力
圍繞三“新”發展建筑產業新質生產力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強調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年初,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北大演講時表示,新質生產力大致由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這三個“新”構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及以全球化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業態形成的聚合體就是新質生產力。
建筑產業的新質生產力同樣要圍繞這三“新”來思考。
一是新型建造方式。發展裝配化,要實現結構—機電—裝飾裝修全裝配化,進而實現建筑產業工業化、標準化、部品化、模塊化、智能化,實現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造“好房子”,從而更好更省更快,再進而實現裝配化+:+供應鏈、+數字孿生、+AI(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雙碳。不但新建建筑全裝配化,而且既有建筑裝飾裝修也要裝配化。這不但是新質產業鏈,而且是新質供應鏈。
二是新型服務業。建筑產業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重點十分突出,如市場模式創新的EPC(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以及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通過優化設計、節省投資、縮短工期,實現項目更好更省更快建設,為國家、為業主創造價值,也為供給側自身創造價值并且形成新的更高核心能力;如新型全過程咨詢服務業,數字技術包括項目級BIM(建筑信息模型)、企業級ERP(企業資源計劃)、城市級CIM(城市信息模型)服務業以及BIM或CIM+等。
三是新型業態。建筑產業供給側新型業態要突出關注投—建—營一體化,關注城市更新、裝配化+、數字化轉型升級、建筑產業“雙碳”(建筑運行減碳和建造減碳),還要關注“雙循環”特別是“一帶一路”走出去項目的新開拓。
根據以上,提出五方面建議:
一要研究建筑產業勞動力紅利轉移與綠色化轉型。轉型的關鍵是裝配化+,是全裝配化(即結構—機電—裝飾裝修全裝配化),從而實現工業化、標準化、部品化、模塊化、智能化,實現+EPC、+BIM、+超低能耗,最終實現+AI,這才是綠色化發展的邏輯主脈,突破瓶頸的關鍵在于城市級政府的真正落實。
二要研究建筑產業市場模式變革與EPC、PPP!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規定,建筑市場模式必須改革,加快推行EPC,通過優化設計、節省投資、縮短工期,實現更好更省更快建設,確保公共投資項目不超概算、不超工期、避免腐敗。與此同時,發改等部門積極推動的PPP項目改革,是“讓會當乙方的人來當甲方”,一定會追求優化設計、節省投資、縮短工期。
三要研究建筑產業的低碳化變革。解決建筑產業實現“雙碳”戰略中的深層次問題,突出在重視碳達峰與建筑(運行)碳排放增量的關系,突出在重視碳中和與建造碳排放減量的關系!蛾P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筑,要持續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加快推進超低能耗建筑等的規;l展。
四要研究建筑產業系統性數字化轉型。首先是強調系統性數字化,實現項目級BIM、企業級ERP、產業級DRP(數據資源規劃)、城市級CIM。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這方面已經取得突破性成果。目前,BIM自主引擎、自主平臺已經有若干個解決方案,ERP有了自主可控解決方案,CIM也有了若干個自主可控的底座解決方案。其次是強調從BIM到CIM,要實現CIM+,一定要把握好CIM與BIM的關系,沒有BIM,就沒有CIM。但BIM不等于CIM,BIM是基礎,但不是全部。因此,現在各城市要明確未來已來,一定要有CIM,要用CIM指導BIM,BIM來適應CIM;要運用自主可控底座解決方案,自主可控解決方案要能夠承載城市的各類監管和服務系統;CIM要從園區級向區級進而向城市級發展。建筑產業是數字產業化的巨大場景,場景至關重要。
在此,我想特別突出兩點:一是建筑產業要在工程建設領域數據資產要素化、數據資產入表方面率先破題。以項目BIM為例,它是把紙面設計圖紙變成數據資產,可以實現設計、施工共同建模,指導運維,投—建—營數字化全面打通。建造過程中,BIM可以提前解決大量的錯漏碰撞問題,節省返工成本和工期。在此基礎上,可以實現+供應鏈、數字孿生、AI、區塊鏈、元宇宙等,實現工程建設全面系統性數字化。從自主引擎BIM和自主三維圖形平臺到城市級自主可控CIM底座,對我們整個國家潛在的巨大價值,更是不可估量。如果說紙面設計圖紙作為設計成果,占工程造價的約5%,那么項目數據資產應該占百分之幾?這是一個重大課題,必須破題。在工程建設領域,不但涉及每年新開工的約27萬項工程(約31萬多億元總產值),而且還涉及500萬到700萬項既有工程項目(涉及幾百萬億元甚至上千萬億元總資產),都要解決數據資產入表問題,是幾千億元甚至幾萬億元的數據資產的重大問題。
二是關于AI大模型,F在是AI大模型的“百模大戰”“千模大戰”階段,但集中圍繞的是通用大模型0到1問題,解決大模型的算力算法。中國也在奮力追趕,對此,我們一些頭部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的核心技術團隊要關注、要研究,只要通用大模型競爭到一定程度,一定會有若干成熟的通用AI模型出現,這個時候產業場景就至關重要了。要搶抓這一重要發展先機,就是從1到N的問題,在通用大模型基礎上深入研發產業大模型,如設計AI大模型、全過程咨詢AI大模型、全裝配化+AI大模型、EPC項目管理AI大模型、投—建—營管理AI大模型、雙碳AI大模型等,要謀篇布局,哪些以本企業為主,哪些則重點參與。
五要研究建筑產業新動能轉換與業態變革。新動能包括城市更新,PPP、EPC新的核心競爭力,投—建—營一體化和雙循環,以及裝配化+、“雙碳”和數字化轉型。要深化1+1+N模式,其中,兩個“1”為既有公共投資和社會資本投資的傳統基建方式;“N”為新動能帶動的建筑產業增量。
我們要以大格局、大思維思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背景下的大戰略,推動轉型升級與新動能轉換,真正實現建筑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發展。
(作者系住房城鄉建設部原總工程師、中國建筑業協會原會長)